2007年12月25日 星期二

paging file 分頁檔案

1.virtual memory 虛擬記憶體

暫存存放位置,當電腦要執行多於電腦本身擁有之記憶體容量的程式時,就會使用它。例如,即使電腦只有 32 MB 的 RAM,程式仍可存取電腦硬碟上 4 GB 的虛擬記憶體。目前無法裝入電腦記憶體的程式資料會儲存到分頁檔。

paging file 分頁檔案

硬碟上的隱藏檔,Windows 用來保留無法裝入記憶體的程式及資料檔案部份。虛擬記憶體是由分頁檔及實體記憶體或 RAM 組成。Windows 會在需要時將資料從分頁檔移動到記憶體中,也會將資料從記憶體移動到分頁檔來提供空間給新資料。分頁檔也稱為交換檔案。


2.理論上~是可以幫助一下記憶體ram的工作~利用測試軟體測試~多少也是有點加快一些~當然硬碟本身存取速度也是關鍵~如果用的是存取較慢的老式硬碟~不見得會加快喔~



3.變更虛擬記憶體分頁檔的大小

您必須以系統管理員或 [Administrators] 群組成員的身份登入,才能完成此程序。如果電腦已連線到網路,則網路原則設定值也可能會讓您無法完成此程序。

開啟 [控制台] 中的 [系統]。

在 [進階] 索引標籤上,於 [效能] 下按一下 [設定]。

在 [進階] 索引標籤上,於 [虛擬記憶體] 下按一下 [變更]。

在 [磁碟機 [磁碟區標籤]] 下,按一下包含您要變更的分頁檔的磁碟機。

在 [選擇磁碟的分頁檔大小] 下按一下 [自訂大小],並在 [起始大小] 或 [最大值 (MB)] 方塊中鍵入新的分頁檔大小 (MB),再按 [設定]。

如果您減少起始或最大分頁檔設定的大小,則必須重新啟動電腦才可看到這些變更的效果。一般而言,此增加操作不需要重新啟動。



為獲得最佳效能,請不要將起始大小設定成小於 [所有磁碟的分頁檔大小總計] 下所建議的最小值。建議的大小是系統 RAM 的 1.5 倍。通常,您應該將分頁檔維持在建議的大小,但如果您常用的程式需要大量的記憶體,則可增加分頁檔的大小。

2007年12月24日 星期一

DNS運作原理

DNS運作原理
DNS分為Client和Server,Client扮演發問的角色,也就是問 Server 一個Domain Name,而Server必須要回答此Domain Name的真正IP地址,DNS是怎麼來作名稱解析的?


DNS的工作原理
DNS分為Client和Server,Client扮演發問的角色,也就是問Server一個Domain Name,而Server必須要回答此Domain Name的真正IP地址。而當地的DNS先會查自己的資料庫。如果自己的資料庫沒有,則會往該DNS上所設的的DNS詢問,依此得到答案之後,將收到的答案存起來,並回答客戶。

DNS伺服器會根據不同的授權區(Zone),記錄所屬該網域下的各名稱資料,這個資料包括網域下的次網域名稱及主機名稱。

在每一個名稱伺服器中都有一個快取暫存區(Cache),這個快取暫存區的主要目的是將該名稱伺服器所查詢出來的名稱及相對的IP位址記錄在快取暫存區中,這樣當下一次還有另外一個用戶端到次伺服器上去查詢相同的名稱 時,伺服器就不用在到別台主機上去尋找,而直接可以從暫存區中找到該筆名稱記錄資料,傳回給用戶端,加速用戶端對名稱查詢的速度。例如:

當DNS用戶端向指定的DNS伺服器查詢網際網路上的某一台主機名稱
DNS伺服器會在該資料庫中找尋用戶所指定的名稱
如果沒有,該伺服器會先在自己的快取暫存區中查詢有無該筆紀錄,如果找到該筆名稱記錄後,會從DNS伺服器直接將所對應到的IP位址傳回給用戶端
如果名稱伺服器在資料記錄查不到且快取暫存區中也沒有時,伺服器首先會才會向別的名稱伺服器查詢所要的名稱。例如:
DNS用戶端向指定的DNS伺服器查詢網際網路上某台主機名稱
當DNS伺服器在該資料記錄找不到用戶所指定的名稱時,會轉向該伺服器的快取暫存區找尋是否有該資料
當快取暫存區也找不到時,會向最接近的名稱伺服器去要求幫忙找尋該名稱的IP位址
在另一台伺服器上也有相同的動作的查詢,當查詢到後會回覆原本要求查詢的伺服器
該DNS伺服器在接收到另一台DNS伺服器查詢的結果後,先將所查詢到的主機名稱及對應IP位址記錄到快取暫存區中
最後在將所查詢到的結果回覆給用戶端

範例
我們舉例說明,假設我們要查詢網際網路上的一個名稱為www.seed.net.tw,從此名稱我們知道此部主機在台灣TW,爾且要找的組織名稱seed.net.tw此網域下的www主機,以下為名稱解析過程的每一步驟。

《Step 1》在DNS的用戶端(Reslover)鍵入查詢主機的指令,如:

c:\ping www.seed.net.tw
pinging www.seed.net.tw 【192.72.80.36】with 32bytes of data
reply from 192.72.80.36 bytes time <10ms ttl 253

《Step 2》而被指定的DNS伺服器先行查詢是否屬於該網域下的主機名稱,如果查出改主機名稱並不屬於該網域範圍,之後會再查詢快取暫存區的紀錄資料,查是否有此機名稱。

《Step 3》查詢後發現暫存區中沒有此紀錄資料,會取得一台根網域的其中一台伺服器,發出說要找www.seed.net.tw的Request。

《Step 4》在根網域中,向Root Name Server詢問,Root Name Server記錄了各Top Domain分別是由哪些DNS Server負責,所以他會回應最接近的Name Server為控制TW網域的DNS伺服主機。

《Step 5》Root Name Server已告訴Local DNS Server哪部Name Server負責.tw這個Domain,然後Local DNS再向負責發出找尋www.seed.net.tw的名稱Request。

《Step 6》在.tw這個網域中,被指定的DNS伺服器在本機上沒有找到此名稱的的紀錄,所以會回應原本發出查詢要求的DNS伺服器說最近的伺服器在哪裡?他會回應最近的主機為控制net.tw網域的DNS伺服主機。

《Step 7》原本被查詢的DNS伺服器主機,收到繼續查詢的IP位置後,會再向net.tw的網域的DNS Server發出尋找www.seed.net.tw名稱搜尋的要求。

《Step 8》net.tw的網域中,被指定的DNS Server在本機上沒有找到此名稱的記錄,所以會回覆查詢要求的DNS Server告訴他最接近的伺服器在哪裡?他就回應最接近為控制seed.net.tw的網域的DNS主機。

《Step 9》原本被查詢的DNS Server,在接收到應繼續查詢的位置,在向seed.net.tw網域的DNS Server發出尋找www.seed.net.tw的要求,最後會在seed.net.tw的網域的DNS Server找到www.seed.net.tw此主機的IP。

《Step 10》所以原本發出查詢要求的DNS伺服器,再接收到查詢結果的IP位置後,回應回給原查詢名稱的DNS用戶端。


兩種真正DNS的查詢模式
有兩種詢問原理,分為Recursive和Interactive兩種。前者是由DNS代理去問,問的方法是用Interactive方式,後者是由本機直接做Interactive式的詢問。由上例可以看出,我們一般查詢名稱的過程中,實際上這兩種查詢模式都是交互存在著的。

遞迴式(Recursive):DNS用戶端向DNS Server的查詢模式,這種方式是將要查詢的封包送出去問,就等待正確名稱的正確回應,這種方式只處理回應回來的封包是否是正確回應或是說是找不到該名稱的錯誤訊息。
交談式(Interactive):DNS Server間的查詢模式,由Client端或是DNS Server上所發出去問,這種方式送封包出去問,所回應回來的資料不一定是最後正確的名稱位置,但也不是如上所說的回應回來是錯誤訊息,他回應回來告訴你最接近的IP位置,然後再到此最接近的IP上去尋找所要解析的名稱,反覆動作直到找到正確位置。

2007年12月21日 星期五

CP/M

CP/M is an operating system originally created for Intel 8080/85 based microcomputers by Gary Kildall of Digital Research, Inc. Initially confined to single tasking on 8-bit processors and no more than 64 kilobytes of memory, later versions of CP/M added multi-user variations, and were migrated to 16-bit processors.

CP/M stood for either Control Program/Monitor or Control Program for Microcomputers (the latter possibly being a backronym).[citation needed] The name shows a prevailing naming scheme of the time, as in Kildall's/Intel's PL/M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Microcomputers) and Prime Computer's PL/P (Programming Language for Prime), both suggesting IBM's PL/I; and IBM's CP/CMS operating system, which Kildall used when working at the Naval Postgraduate School, and which, like TOPS-10, has clear similarities to the CP/M user interface and file system.[1] Gary Kildall himself renamed CP/M in word form as part of the maturation of CP/M from personal project in 1974 to commercial enterprise in 1976.

The combination of CP/M and S-100 bus computers patterned on the MITS Altair was an early "industry standard" for microcomputers, and was widely used through the late 1970s and into the mid-'80s. By greatly reducing the amount of programming required to install an application on a new manufacturer's computer, CP/M increased the market size for both hardware and software.

2007年12月15日 星期六

合謂.com和.exe它們有何功能???它們之間的差異在哪呢???

現在會問這個大多是寫組合語言的人

這是討論區上看來比較完整的說法



COM 檔案是為了與 CP/M 相容而制定的
它的 Absolute Memory Image 內容直接載入記憶體執行
大小不能超過一個 SEGMENT 也就是大約 64K(正確數字是 65278 Bytes)
沒有系統配置的任何形式表格 也沒有重定位址
執行期間 系統先把 0000 推入 Stack 之中
系統會將所有可用記憶體配置給它
所有的 Segment 暫存器都會指向同一個區域
結束的方式也很少使用 AH=4Ch,INT 21h 執
而通常是以 Near RETURN 或 INT 20h 結束


EXE 程式有許多家族
標準的 DOS .EXE 有一個表頭 大小為 512Bytes 的倍數
程式碼大小並不受限 因為可以同時使用多個 SEGMENT 之故
這種古老的 .EXE 檔案因為表頭的前兩位元組辨識為 MZ
所以又稱為 MZ 型式 EXE 檔


第二種 .EXE 是利用程式寫作技巧產生的 Overlay 檔
基於記憶體不足 因此就發展了將程式碼分裝
根據需要動態配置記憶體載入執行的技巧
其中 Borland 制定了一種 .EXE 檔
只要在編譯期間下給編譯器適當的參數 即可自動產生 Overlay


第三種是結合 .SYS 性質的 .EXE 檔
它可以在命令列下執行 也可以在 CONFIG 中掛入
而且兩種執行方式的意義都不同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 EMM386.EXE


第四種是 PE 格式
這是 Windows 下的標準格式
它的特色是可以塞下各式各樣的東西
通常跟在表頭之後的會是一段 DOS 的程式碼
告訴你本程式只能在 Windows 下執行
可是只要變更一下編譯時期的參數
這一段也是可以改成其他的 DOS 程式碼
然後可以塞下一些資源 如 ICON 等等
這也就是有些小軟體沒有 ICO 檔卻有 ICON 的原因

2007年12月14日 星期五

Cisco Switch Four Main feature that Cause Delay

1.Spanning Tree Protocol(STP)
2.EtherChannel Negotiation
3.Trunking Negotiation
4.Link speed/Duplex Negotiation Between the switch and the workstation
The Greatest delay is Spanning Tree Protocol
The Least Delay is Speed/Duplex Negotiation

After a port on the switch has Linked and Joined the bridge group,
STP runs on that port. A port that runs STP can be in one of five states:
1.Blocking
2.Listening
3.Learning
4.Forwarding
5.Disabled

STP dictates that the port starts out blocking, and then immediately moves through the listening and learning phases. By default, the port spends <> and <<15 seconds learning>>. During the listening state, the switch tries to determine where the port fits in the spanning tree topology. The switch especially wants to know whether this port is part of a physical loop. If the port is part of a loop, the port can be chosen to go into blocking mode. The blocking mode means that the port does not send or receive user data in order to eliminate loops. If the port is not part of a loop, the port proceeds to the learning state, in which the port learns which MAC addresses live off this port. <>

2007年12月13日 星期四

ASP.NET 2.0 Create Access Table

<%@ Import Namespace ="System.Data.OleDb" %>
<%@ Import Namespace ="System.Data" %>